潮人南移 带来信仰
古晋有五个超逾百年的公会,即广惠肇公会、潮州公会、福建公会、琼州公会、嘉应五属同乡会。这些公会的成立与近期社团的成立大有不同,因现在有社团注册法令,要成立一个团体必先行注册,一旦获准,才能成立。早期并无社团注册法令,乡属团体未受严格管制,究竟何时成立?因缺乏文献可查,很难确定。早期会馆也多以「公司」命名,其主要功能只是为了拜神,扫墓和照顾同属养生送死大事。
要知道古晋潮州公会的来历,就必须先从潮属人士何时来砂拉越谈起,虽无文献可考,但最保守的推断,在1841年布洛克拉者皇朝在砂拉越立国的前后,已有众多中国人因祖国天灾人祸所逼,从南部广东、福建移民砂拉越。
早期华人抵达砂拉越,除了少数人从事经商,绝大部分身无分文者,皆在商场当苦力或从事开垦种植工作。
早期「新客」南来,由于离乡背井,远居异域,为求平安,或许,是要使精神有所寄托,因此连带把家乡原有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搬了过来。
人口增加 创立庙宇
华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远离家园的人对于亲戚及乡亲,每以感情上或道义上的缘故而牵引「自己人」前来,因此,潮属人士来砂拉越也相应日益众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庙宇的创立也就应运而生。据老一辈透露,早期潮州人创立的「老爷宫」乃设在现时海唇街(惟立庙时间并无可考),庙宇十分简陋,且曾毁于大火。根据记录,古晋曾于1844年1月20日及1884年1月20日发生过大火,如果「老爷宫」是在上述第一次大火中烧毁,那么,足见在拉者布洛克拉者皇朝建立前,古晋已经有许多潮属居民了。依据上帝庙重建碑记所载,现时亚答街这座上帝庙是于清同治二年癸亥葭月(1863年冬节)卜地建筑的,而于1884年毁于古晋第二次大火,三年后即光绪十二年(1887年)潮属人士再捐钜资,大兴土木,进行重修,而于光绪十五年落成。
祀神组织 本会滥觞
立庙崇祀神明,自应拜祭,酬神演戏,更属难免,这些工作必须有组织进行办理。碑记上所说的「义安郡司事」就是值年执事,也就是古晋潮州公会的滥觞。
上帝庙碑记可算是古晋潮属现存的最早文件,古晋潮州公会就是依据碑记上所记载的立庙日期来定为创会的开始。
当初的祀神组织是由潮属商人聚居的三个街道分别组织公司轮流负责的。即现在海唇街西段,潮人称「顺丰街」,组「顺丰公司」,亚答街潮人称「木扣街」,组「木扣公司」,甘密街潮人称「长兴街」,组「长兴公司」。
当时的顺丰街,较多钜商大贾,所以顺丰公司募捐轻而易举,久而久之,有馀资置产业、办公益,而其他二公司相形见拙,日久瓦解,剩下顺丰公司独当一面,主持上帝庙一切事务。至此,顺丰公司便成早期潮州人的主要组织了。
顺丰公司 独当一面
初时,顺丰公司还没有正式会所,每年选举执事人员都在上帝庙前厅举行,而开会讨论事务则在「总理」的店中集议居多。
直至1914年,砂拉越政府颁布社团法令,顺丰公司正式注册,成为代表潮属人士的公共机构。
民国初元,海内外提倡教育,各地华人兴学运动,风起云涌,古晋潮属人士在这潮流影响下,于1916年创办民德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学校当事人就请求顺丰公司支援,自1920年起,民德学校完全由顺丰公司办理,并购置了汉阳街两间店屋作校舍。从此,顺丰公司的工作性质由单纯的办理神事,进而照顾同属的慈善福利,再扩展到教育方面,并使教育成为后来工作的重心。
1921年潮属人士认为顺丰公司的组织条件要在各方面代表全体潮州人,似乎力量不足,名义不全,因此在顺丰公司之外,又组织了「潮侨公所」,所址设在海唇街一号,也即是顺丰公司的店屋中。
1933年顺丰公司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为适应时代之需要,改称「潮侨公会」。1937年为配合各地潮属同乡组织划一名称,「潮侨公会」再改名「潮州公会」。
综上所述,可知古晋潮州公会是从上帝庙一个祀神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逐步改变而来,换句话说,上帝庙是古晋潮州公会诞生的摇篮,也是潮人精神团结的发祥地。
原有的「潮侨公所」在1933年同时改名为「潮侨俱乐部」,以免混淆。而「潮侨俱乐部」则一直延用此名称迄今,并在此漫长岁月中,历届主要职员,与潮州公会的执委职位几乎相同,会所亦长久依附潮州公会,永不分离。虽说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社团组织,但从渊源和本质来看,它与潮州公会正是一对孪生兄弟,而且形影不离,难分彼此,因此任何荣辱得失都息息相关。
潮人先驱 刘氏建发
古晋潮州公会的行政组织,在顺丰公司早期,只设总理、副总理、司理、财政、查账及董事数个简单职位。而担当这些职位者,都是潮属得商家,在百年前,义顺、业顺成、张成合、沈义丰、蔡达合、吴峰源、万丰公司、顺兴、沈裕顺、张上合等商号皆是顺丰公司的支柱,其中义顺公司股东刘氏建发(1835-1885)是潮人在古晋早期成功的创业者,也是潮属人士的先驱领导者。早期拉者拨给潮属的墓地也是注册在义顺公司的名下。
行政顺利 继往开来
直至1930年之后,顺丰公司才改称总理为主席及产生各股主任制度,迄今已历经60届。
第1届至第6届(1930-1935) – 刘友珊
第7届(1936) – 沈东昌
第8届至第10届(1937-1939) – 陈木林
第11届(1940) – 刘振藩
第12届(1941) – 许泰森
第13届(1942-1945日治时期) – 丘士勋
第14届至第23届(1946-1955) – 陈木林
第24届至第33届(1956-1965) – 刘振藩
第34届至第41届(1966-1977) – 拿督张桂生
第42届(1978-1979) – 陈作猷
第43届至第44届(1980-1983) – 朱增业医生
第45届至第46届(1984-1987) – 刘宣汉
第47届至第48届(1988-1991) – 朱增业医生
第49届至第50届(1992-1995) – 池传士
第51届至第52届(1996-1999) – 陈振贤
第53届(2000-2001) – 池传士
第54届至第55届(2002-2005) – 吴膺光
第56届至第57届(2006-2009) – 许永藩
第58届至第59届(2010-2013) – 甲必丹陈吉宁
第60届(2014-2015) – 吴令佑
第61届(2016-2017) – 陈传禹
第61届(2016-2017)-本固鲁陈传禹
第62届(2018-2019)-本固鲁陈传禹
第63届(2020-2021)-周文盛
古晋潮州公会会所
古晋潮州公会的会所原在海唇街一号顺丰公司原址,1960年原址出售,1963年达闽路新会所落成,迁至新址。
1963年8月31日砂拉越宣布自治,参组马来西亚独立,古晋潮州公会即加入马潮联会这个大家庭的组织,并先后于1966年、1978年、1989年和2005年轮值主办过大会。
1964年11月29日古晋潮州公会隆重庆祝百年纪念大会,藉以纪念前贤和策励来兹,意义非常重大。
推展教育 培养新俊
教育方面,自1916年创立民德学校,1932年增办幼稚园,1933年增加初中,开设英文班。1936年购马提斯路地皮为校舍,发展迅速。
1942年日军南侵,学校停办,1945年光复,战后古晋十三社团决定统筹统办,民德学校改称中华中学,1958年初期朋岭路中中新校舍落成后,中中高中部迁至新校址上课,并定名为古晋中华第一中学,而原有民德校址,则改称二中。
1963年英殖民地政府教育部实施新教育制度,古晋潮州公会为考虑华裔子弟未来有多管道的生存空间,衡量得失,本会毅然决定一方面不退出統筹統办的校董会组织,与其他社团一道出钱出力办好独中。另一方面收回二中校址,独自创立古晋中学,成为津贴中学,学校以英文为主,华文为辅,开创以来造就不少人才。
古晋潮州公会除独自创立古晋中学外,对以华文为主的中中及华小,同样竭力支援,不落人后。1982年更创立教育与福利基金,1985年开始颁发大学助学金,1989年开始颁发会员子女奖励金,1998年则开始颁发大学贷学金,以鼓励学子努力向上,藉此储材,以贡献社会国家。
1976年古晋潮州公会成立青年团,引进大批青年会员,提倡各种文娱及体育活动,并协助会务之发展。
2002年1月1日妇女组正式成立,古晋潮州公会已经达到开支散叶的地步。
2014年,古晋潮州公会大事庆祝成立150年周年纪念,历史的地位更为坚固!
2014-2015年本会委派其他团体代表
1. | 马潮联常委 | 官纪礼 |
2. | 马潮联妇中委 | 郑雪云 |
3. | 晋汉省华总 | 吴令佑 |
4. | 晋汉省华青团 | 甲必丹李家文、杨双綮 |
5. | 晋汉省华总妇女组 | 郑姝萍、张培明 |
6. | 中中校董会 | 本固鲁陈传禹、许永藩 |
7. | 华小校董会 | 黄楚香、谢维光 |
8. | 砂拉越华人社团慈善信托委员会 | 陈楚燕 |
9. | 晋汉省教育基金 | 本固鲁陈传禹、许永藩 |
10. | 砂拉越华人妇女总会 | 陈巧娟、姚佩坊 |
11. |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 | 吴膺光 |
12. | 古晋华人慈善信托委员会 | 吴膺光 |
2020-2021年本会委派其他团体代表
1. | 马潮联会常委--官纪礼 |
2. | 马潮联妇中委—郑姝萍 |
3. | 晋汉连省华总—周文盛 |
4. | 晋汉连省华青团--黄偉忠、沈茂前 |
5. | 晋汉连省华总妇女组—郭珊瑚、郑莉薲 |
6. | 古晋中中校董会--陈瑞光、卢少奎 |
7. | 古晋中华小校董会—陈家福、沈士富 |
8. | 古晋华人慈善信托委员会--周文盛 |
9. | 砂拉越华人社团慈善信托委员会--陈家福 |
10. | 晋汉省教育基金—周文盛、林瑞钊 |
11. | 砂拉越华人妇女总会--陈巧娟、曾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