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古晋玄天上帝庙

潮人南移 带来信仰

古晋有五个超过百年的公会,即广汀公会、潮州公会、福建公会、琼州公会、嘉应五属同乡会。这些公会的成立与近期社团的成立大有不同,因为现在有社团注册法令,要成立一个团体必先进行注册,一旦获准,才能成立。早期并无社团注册法令,乡属团体未受严格管制,究竟何时成立?因缺乏文献可查,很难确定。早期会馆也多以「公司」命名,其主要功能只是为了拜神,扫墓和照顾同属养生送大事。

要知道古晋潮州公会的来历,就必须先从潮属人士何时来到砂拉越谈起,虽无文献可考,最保守的推断,在1841年布鲁克王朝在砂拉越立国前后,已有众多中国人因祖国天灾人祸所迫,从南部广东、福建移民砂拉越。

早期华人抵达砂拉越,除了少数人从事经商,绝大部分身无分文者,皆在商场当苦力或从事开垦种植工作。

早期「新客」南来,由于离乡背井,远居异域,为求平安,或许,是要使精神有所寄托,因此就连带把家乡原有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搬了过来。

 

人口增加 创立庙宇


华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远离家乡的人对于亲族及乡亲,每每感情上或道义上的缘故而牵引「自己人」前来,因此,潮属人士来砂拉越也相应日益众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庙宇的创立也就应运而生。据老一辈透露,早期潮州人创立的「老王爷宫」原设在现时海唇街(建立庙宇时间并无可靠),庙宇十分简陋,且曾毁于大火。根据记录,古晋曾于1844年1月20日及1884年1月20日发生过大火,如果「老王爷宫」是在上述第一次大火中烧毁,那么,足见在拉者布洛克王朝建立前,古晋已经有许多潮属居民了。依据上帝庙重修碑记所载,现在亚答街这座上帝庙是在清同治二年丙寅腊月(1863年冬至)择地建筑的,而在1884年毁于古晋第二次大火,三年后即光绪十二年(1887年),潮属人士再捐资,大兴土木,进行重修,而在光绪十五年落成。

 

组织架构 本会沿革


立庙崇神明,自然拜祭,酬神演戏,更属难免,这些工作必须有组织进行办理。碑记上所说的「义安乡司事」就是值年执事,也就是古晋潮州公会的前身。

上帝庙碑记可算是古晋潮属现存的最早文献,古晋潮州公会就是依据碑记上所记载的立庙日期来定为创会的开始。

当初的崇神组织是由潮属商人聚居的三个街道分别组织公司轮流负责的。即现在海唇街西段,潮人称「顺丰街」,组「顺丰公司」,亚答街潮人称「木扣街」,组「木扣公司」,甘密街潮人称「长兴街」,组「长兴公司」。

当时的顺丰街,较多商家大贾,所以顺丰公司募资轻而易举,久而久之,有馆资置产业、办公益,而其他二公司相形见绌,日渐瓦解,剩下顺丰公司独当一面,主持上帝庙一切事务。至此,顺丰公司便成早期潮州人的主要组织了。

 

顺丰公司 独当一面


初期,顺丰公司还没有正式会所,每年选举执事人员都在上帝庙前厅举行,而开会讨论事务则在「总理」的店中集议居多。

直至1914年,砂拉越政府颁布社团法令,顺丰公司正式注册,成为代表潮属人士的公共机构。

民国初元,海内外提倡教育,各地华人兴学运动,风起云涌,古晋潮属人士在这浪潮影响下,于1916年创办民德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学校当事人就请求顺丰公司支持,自1920年起,民德学校完全由顺丰公司办理,并购置了汉阳街两间店屋作校舍。从此,顺丰公司的性质由单纯的办理神事,进而照顾客属的慈善福利,再扩展到教育方面,并使教育成为后来工作的重心。

1921年潮属人员认为顺丰公司的组织条件要在各方代表全体潮州人,似乎力量不足,名义不全,因此在顺丰公司之外,又组织了「潮侨公所」,地址设在海唇街一号,也就是顺丰公司的店屋中。

1933年顺丰公司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为适应时代之需要,改称「潮侨公会」。原有的「潮侨公所」则同时更名为「潮侨俱乐部」,以免混淆。

1937年为配合各地潮属同乡组织划一名称起见,「潮侨公会」再更名为「潮州公会」。

而「潮侨俱乐部」则一直延用此名称至今,并在此漫长岁月中,历届主要职员,与潮州公会的执委职位几乎相同,会所亦长久附属潮州公会,永不分离。虽说是独立的社团组织,但从渊源和本质来看,它与潮州公会正是一对孪生兄弟,而且形影不离,难分彼此,因此任何荣辱得失都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可知古晋潮州公会是从上帝庙一个崇神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逐步改变而来,换句话说,上帝庙是古晋潮州公会诞生的摇篮,也是潮人精神团结的发源地。

 

潮人先驱 刘氏建发


古晋潮州公会的行政组织,在顺丰公司早期,只设总理、副总理、司理、财政、查账及董事数个简单职位。而担任这些职位者,都是潮属的商家,在百年前,义顺、业顺成、张合成、沈义利、蔡达合、吴峰源、万益公司、顺兴、沈福顺、张上合等商号皆是顺丰公司的支柱,其中义顺股东刘氏建发 (1835-1885) 是潮人在古晋早期成功的创业者,也是潮属人士的先驱领导者。早在拉者拨给潮属的墓地也是注册在义顺公司名下。

日据时期,顺丰公司1927年以前记录散佚,大事无从查考,只知1915-1917年总理是刘进伯,1918-1921年总理是刘进春。1922-1923总理是刘绵远,1927年总理黄梅春,1924-1925年及1928-1929年总理是刘友珊。

 

行政顺利 继往开来


直至1930年之后,顺丰公司才改变「总理」为主席及设立各股主任制度,至今已历经60届,

 

第1-6届主席刘友珊(1930-1935),
第7届主席沈东昌(1936),
第8-10届主席陈炳林(1937-1939),
第11届主席刘振芳(1940),
第12届主席许泰山(1941),日治时期
第13届主席戴士勵(1942-1945),
第14-23届主席陈炳林(1946-1955),
第24-33届主席刘振芳(1956-1965),
第34-41届主席拿督张桂生(1966-1977),
第42届主席陈作梁(1978-1979),
第43-44届主席朱增业医生(1980-1983),
第45-46届主席刘宣汉(1984-1987),
第47-48届主席朱增业医生(1988-1991),
第49-50届主席谢传士(1992-1995),
第51-52届主席陈振贵(1996-1999),
第53届主席谢传士 (2000-2001)
第54-55届主席/会长吴杰光(2002-2005)
第56-57届会长许永祥(2006-2009)
第58-59届会长甲必丹陈吉宁(2010-2013)
第60届会长吴令岳(2014-2015)

 

古晋潮州公会的会所原在海唇街一号顺丰公司原址,1960年原址出卖,1963年达因路新会所落成,迁至新址。

1963年8月31日砂拉越宣布自治,参加马来西亚独立,古晋潮州公会即加入马潮联会这个大家庭的组织,并先后于1966年、1978年、1989年和2005年轮值主办大会。

1964年11月29日古晋潮州公会隆重庆祝百周年纪念大会,藉以纪念前贤和策励来兹,意义非常重大。

 

推广教育 培养新人


教育方面,自1916年创立民德学校,1932年增办幼稚园,1933年增办初中,开设英文班。1936年购马提斯路地皮为校舍,发展迅速。

1942年日军南侵,学校停办,1945年光复,战后古晋十三社团决定统筹集统办,民德学校改称中华中学,1958年初期搬迁路中华新校舍落成后,中华高中部迁至新校址上课,并定名为古晋中华第一中学,而原有民德校址,则改称二中。

1963年英属砂地方政府教育部实施新教育制度,古晋潮州公会为考虑华裔子弟未来有多管道的生存空间,决定收回民德校舍,创立古晋中学,成为津贴中学,学校以英文为主,华文为辅,开创以来造就不少人才。

古晋潮州公会对以华文为主的中华中学及华小,同样竭力支持,不落人后。1982年更创立教育与福利基金,1985年开始颁发大学助学金,1989年开始颁发会员子女奖学金,1998年开始颁发大学贷款金,以鼓励学子努力向上,借此储材,以贡献社会国家。

1974年古晋潮州公会响应马潮联会的提议,组织青年团,引进大批青年会员,提倡各种文娱及体育活动,并协助会务之发展。2000年12月15日潮青团隆重庆祝成立廿五周年;2002年1月1日妇女组正式成立,已经达到开花结果的地步。2014年,拥有150年历史的古晋潮州公会地位更巩固和生气勃勃!